2021年1月31日是第68届“世界防治麻风病日”暨第34届“中国麻风节”,为进一步落实国家麻风病防治有关政策,凝聚社会力量,开展 “全面消除麻风危害,共同走向文明进步”为主题健康教育宣传活动。
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,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。传染性低,不遗传。人群中95%以上对麻风分枝杆菌有正常抵抗力。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,发病率也很低。但如果不早期发现和治疗容易致畸致残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早期主要是皮肤表现,比如浅色或红色的红斑、斑片,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,可逐渐出现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,病程后期则出现皮肤增厚、眉毛脱落、皮肤结节、足底溃疡、球结膜充血(兔眼)、嘴歪、爪型手等畸形和残疾。

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、间接接触传染。直接接触传染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,麻风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体内,这种传染情况多见于和患者同吃同住密切接触的家属。间接接触传染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。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、被褥、毛巾、食具、生产工具等。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,但也不可能忽视。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、呼吸道、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。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,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、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。目前对麻风病患者采取社会防治措施,不需要隔离治疗,即可在门诊家庭接受治疗,只要坚持服药,可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,很快即可治愈。预防麻风病的关键是控制传染源、切断传播途径。首先,要及时发现患者并给予正规的治疗,减少其在人群中的传播。其次,麻风病患者在咳嗽及打喷嚏时要注意咳嗽礼仪,与他人一起共事接触时最好戴上口罩。密切接触麻风病患者时也应戴好口罩,勤洗手,注意个人卫生。另外,在高流行地区,应尽量避免在生产劳动中损伤皮肤,一旦发现皮肤损伤,应立即消毒处理并包扎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,麻风病的治疗药物逐渐增多。目前使用利福平、氨苯砜、氯法齐明等进行联合化疗,疗效显著,疗程半年到一年。所以麻风病患者只要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,可完全治愈,不留任何后遗症。

当前麻风病尚无疫苗可用,尽早发现新病人,并及时给予规则全程联合化疗是主要控制传播的措施。温馨提示:详情请咨询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0375-2799192
图文:郑慧珂
编辑:丁海涛
审核:陈建民
总审核:王宪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