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,近年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,胆结石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。
在食物消化过程中,有一个叫做胆囊的“装置”,它状似梨形,依附于肝脏下方,像“囊袋”一般,发挥着浓缩、储存胆汁等功能。肝细胞持续不断地工作,每天分泌的胆汁“产量”约为800-1000ml,在非消化期,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贮存;在消化期,胆汁可直接由肝脏和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,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。
胆囊功能强大,可是它也很容易生病,尤其以胆结石、胆囊炎、胆囊息肉等常见病多发病为主。就好比胆结石,说起来不是什么大病,疼起来那是真要命!人们把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叫做胆石症,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。在我国,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可达7%-10%。
按照成分来说,胆结石又可分胆固醇型、胆色素型以及混合型三种类型(大多都是胆固醇结石)。
结石并不是凭空“长”在胆囊上的,本质上,胆囊胆固醇结石是一种代谢性疾病,通俗来说就是营养过剩,胆固醇排泄量超过了胆汁的承载能力,因而形成胆固醇晶体析出,最终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。
而且,由于胆囊有浓缩胆汁的功能,胆汁变得浓稠,容易诱发胆固醇析出,胆囊结石就更容易发生了。
胆固醇性结石:因为肥胖,常吃高油、高热量食物,造成胆固醇在胆汁中浓度增加,形成结石。色素性结石:因为细菌或寄生虫感染,或患肝硬化、溶血性贫血的病人,由于溶血形成胆汁中异常胆红素增加,沉淀在胆囊内,会增加形成胆红素结石机会。按发病部位,胆结石可以分成胆囊结石、胆管结石(肝内、外胆管)三类。
若结石发生嵌顿于胆囊管、胆囊颈部之后,还容易诱发继发性感染,发生胆囊急性炎症。若结石对患者胆囊黏膜产生长时间的慢性刺激,还非常容易诱发胆囊癌变。
胆结石的典型症状一般为右上腹疼痛,急性期疼痛剧烈,有时可伴有恶心、呕吐及发热症状;有时仅仅有饱胀不适感,常常被误认为胃病。如果未及时治疗,可继发胆总管结石、急性胆管炎、急性胰腺炎等。
高蛋白、高脂肪饮食会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脏合成胆固醇量增多,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度饱和,易形成胆结石。
糖摄入过量,会加快胆固醇的积累,造成胆汁内胆固醇、胆汁酸、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,而过多的胆固醇又会形成胆固醇结石。另外,糖过多还会转化为脂肪,促进人体发胖,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,促使胆结石的发生。
因为进餐才会“启动”胆囊收缩排泄胆汁,进入胆总管再入肠道,帮助人体消化吸收。如不吃早餐或饮食不规律,胆汁会在胆囊里储存过长,久而久之就会有胆固醇类的固体物质析出,形成结石。
因为长期以素食为主,含纤维素类食物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浓缩,使得胆汁长期在胆囊淤积,容易形成胆结石。
长期进食精细的米面和高胆固醇食物,可使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偏高,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。
不规律的饮食既打乱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,又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汁排出,胆汁黏稠度增加,易引发胆石症。如果爱吃糕点甜食、精米细面,不吃粗粮蔬菜,这就易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增高,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随之上升,从而促发胆结石形成。
长期吸烟,可使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增高,造成血脂异常,促使胆结石形成;长期大量饮酒会严重损害肝细胞,破坏肝脏中的胆红素酶,使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,进而形成胆色素结石。长期少运动,会使胆囊肌的收缩力下降,胆汁排空延迟,容易造成胆汁淤积,胆固醇结晶析出,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。
一提起胆结石,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疼。

其实疼只是胆结石比较典型的症状,医学上叫胆绞痛,经常发生在饭后,右上腹出现剧痛。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:
进食后,尤其是高蛋白、高脂肪饮食后,胆囊努力排出胆汁,但是结石卡在了胆囊开口的地方,造成胆囊内压力突然增加,发生疼痛。
胆结石还有很多其他的症状,比如肚子胀、说不清位置的轻度腹痛,还有各种道不明的肚子不舒服,在进食油腻的食物后更明显。
因为这些表现不典型,很多人就觉得是胃病,就算查出来胆结石之后,不经过医生提醒也想不到是胆结石的问题。也有一些人的胆结石是真的没有任何症状,就是体检的时候发现的。
胆石症一般饭后更易引发疼痛且夜间痛多见。和胃病相比,按压腹部,疼痛不能缓解反而加重。
如果病情加重,尿液的颜色会变成酱油色;查血常规可以看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值升高。当以上信号出现的时候,大家一定不要忽视,因为忽视的结果可能致命。
心梗发作时伴随的症状更多的是憋喘,一般无消化道症状,而胆石症发作时更多的是消化道症状,如恶心、呕吐。
大家已知,胆结石最为典型的症状是腹痛,但除了腹痛症状外,身体还有什么表现,在提醒我们可能是胆结石找上了您!
患胆结石后,最为典型的症状表现就是胆绞痛,即患者的上腹部,或者右上腹部出现阵发性的疼痛,并且具有明显的阵挛特征,同时症状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重,在此期间还可能逐步朝右肩部以及背部等区域放射性发展。
胆结石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间,一方面会产生疼痛的症状,另一方面还会出现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反应;并在恶心、呕吐发生后患者的疼痛感也不会随之缓解,之后患者还会伴随产生厌恶油腻食品等情况,或出现腹胀及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。
患胆结石后易诱发胆囊炎,并且胆囊炎的产生容易造成身体发热。特别是许多坏疽性的胆囊炎患者,以及化脓性胆囊炎患者,通常会表现出发热的典型症状,也有许多患者还伴随着寒战的情况。
许多胆结石患者,患病后还可能出现黄疸。通常黄疸出现于剧烈疼痛后,并且程度比较显著,而黄疸症状通常较为轻微并不十分严重。一般患者患胆结石后通常会诱发胆囊炎,并会产生胆囊管梗阻的情况。除此之外,由于肝细胞可能受损等因素影响,患者就可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。
对胆囊结石的治疗,临床上曾出现过多种方法,比如服药溶石、药物排石、体外震波碎石、保胆取石手术、胆囊切除手术。2020年11月,世界急诊外科学会更新发布的《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》中,明确推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,即使是老年人或也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;若有手术禁忌患者可选择药物保守治疗。
并非所有胆结石全部“一刀切”,胆囊切除需要有明确的手术指征。只有出现症状且反复发作、充满型结石、结石呈淤泥状、结石较大超过2厘米、胆囊功能已受损等情况,应考虑胆囊切除。无症状的胆结石,比如胆囊壁是否明显增厚、胆囊收缩功能是否达标、有没有恶变可能等,需经专业人士评估来做出是保守治疗随访,还是行胆囊切除术的判断。
有人误认为胆囊是分泌胆汁的,切掉会影响消化功能。事实上,胆汁是肝脏分泌的,术后定时吃饭、不大量摄入高脂饮食,切除胆囊后通常不会影响正常生活。腹腔镜的“保胆取石”术式契合了患者期待保器官的诉求,迅速流行起来。但是,保胆取石术并未消除胆囊结石形成的内环境,而且病变胆囊仍然保留下来,容易造成术后结石复发率高,而且未切除的病变胆囊仍存在癌变风险。换句话说,大部分胆囊结石患者胆汁成分有问题,单纯取石并不能改变胆石症存在的客观条件,因此很容易复发。对于胆囊功能良好、胆囊炎症不重的胆囊结石患者,可选择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。
腹腔镜下于胆囊底部切开一小口,通过胆道镜取净结石后再缝合,从而留住有用的胆囊,恢复了真正的健康(而不是亚健康)水平。
最大限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,才是真正的微创治疗理念。

1、胆囊的位置、大小正常,胆囊的形态、功能正常,以及收缩功能良好,胆囊壁的厚度在4mm以下。
2、结石为单纯性胆囊结石,结石数量较少、大小正常,以及没有合并胆总管结石,在近期内也未出现过胆囊炎急性发作,即所谓结石“静息状态”。
3、没有进行过上腹手术史、空腔脏器穿孔史等急性炎、没有患过肝硬化等病史,以及有明确的保胆意愿,并且完全理解结石会有复发的可能性。
4、B超下见:胆囊内胆汁透声良好,结石多为单个或多个小结石,结石可遂体位改变而移动。
儿童无症状胆囊结石,原则上都不要手术。
无症状的胆囊结石,一般不需要预防性手术切除,可以定期复查。
其中70%的人,终身不需要手术。他们中,有30%的人一生中会出现症状或者并发症而需要手术。
其实,胆结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。就是已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,也可以预防结石再次发作。
胆结石的预防最为有效和理想的方式是科学的饮食调控,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合理调节,保持膳食的多样性。
少吃过于油腻、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;食物不要过度精致,应多补充一些富含纤维素的粗粮和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、水果;海产品鱼类非常有利于促进清胆利湿,并有助溶解结石和预防胆结石可多吃一些。
除此之外,过多食用生冷、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,容易造成胆汁大量淤积,此类食物应尽可能少吃。同时,还需保持生活的规律性,注重劳逸结合,防止肥胖;并坚持吃早餐,少量多餐、多饮水,可有效预防胆结石形成。
可每晚入睡前喝一杯牛奶,或是在早餐时吃一个鸡蛋,有利于促进胆囊的定时收缩与排空,能够帮助减少胆汁在我们胆囊内的停留时间,也是有助预防胆结石的。
细菌感染是导致胆色素结石的重要原因,而日常饮食除了要注意不乱吃来路不明的食物以外,自己洗菜也要有讲究。
很多人清洗食物都是过水冲一下就行了,看着是洗过了,但可能还残留看不见的细菌,甚至表皮的杂质都没洗干净,增加了病从口入的机会。

倒入适量的小苏打,搅拌均匀后将蔬菜放入小苏打水中,浸泡10分钟。这样洗菜可以去除水中的细菌脏污和农药残留。

水中倒入些许食盐搅拌均匀,将蔬菜反扣放入盐水中,浸泡5分钟可以有效去除小虫子以及细菌脏污。
最后,一旦发现了胆结石、息肉,也不必困扰,初期可按计划进行体检,若发现结石增大、增多,或出现合并胆囊炎,就需作进一步检查,经检查确诊后,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。
当然,治病不如防病,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,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,并控制体重,尤其是年轻人,避免胆囊结石、胆囊息肉的形成更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