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将人体比作一台机器,要保证其运行良好,除了各器官正常工作,身体系统还要遵循一些数据指标。
比如,每日喝水量、排便频率、果蔬肉食摄入量等。一旦超过指标上限,身体就可能出现故障,诱发疾病。

正常人每天饮水在1.5~2.5升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饮水应控制在1~1.5升。
对于老年人来说,感到口渴时,说明身体已经缺水了,尿少、尿呈深黄色也可判断身体缺水。如果身体长时间缺水,水代谢紊乱,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,诱发心力衰竭。
喝水太多也不利于健康,尤其是75岁以上高龄心血管病患者,喝水太多可诱发心力衰竭。
建议:
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0克以上,食盐过多会加重胃黏膜损伤,加速骨质疏松,增加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正常人群的警戒值是6克/天,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,应控制在3~5克/天。
建议:
合理摄入糖有助于肠胃吸收和补充营养,但摄入过多,会导致胰岛功能长期高负荷,诱发糖尿病,还会转化成脂肪堆积到体内,导致肥胖、高血压和高血脂等。
世界卫生组织提示,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~20年。

建议:
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,最好限制在25克内;
多吃五谷杂粮,每天饮食中碳水占比控制在50%以下;
少吃甜食。洪海鸥提醒,白砂糖、红糖、玉米糖浆等都是添加糖。
1克油可提供9千卡的热量,推荐吃油的警戒线为25~30克/天。
吃油过多,日积月累可能导致超重或肥胖,患上高血脂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脑卒中、癌症等诸多疾病。
长期吃油过量还会增加肠胃负担,引起各种消化不良和肠胃疾病。
建议:
国人吃水果少问题最突出,导致每年相关心血管病死亡约54万人。水果富含各种维生素,可增加血管弹性,预防动脉粥样硬化。
每天至少补充半斤水果才能够维持日常消耗。
建议:
红肉是把双刃剑,其血红蛋白含量高,但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较多,吃太多会增加癌症、心脏病、呼吸道疾病、中风、糖尿病、阿尔茨海默病、肾病和肝病等发病风险。
每周不超过一斤红肉,控制在6两以内更佳,既可以维持身体正常的能量代谢,也不至于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

建议:
排便时间其实越短越好。如厕一旦超过5分钟,排泄物长时间憋在肛门口,会对血管产生刺激,造成血液回流不畅、血栓,形成痔疮。
老年人行动缓慢,还可能有便秘困扰,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,如厕时间可延长,但最长不超过30分钟,否则可能引起心肌梗死、肺栓塞等不良后果。
建议:
多吃富含纤维素的果蔬,调控肠道;
便秘患者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,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。
晚上23~1点是肝脏排毒时间,晚睡可能有以下不良影响:
建议:
规律作息,老年人最好晚上10点睡觉;
必须熬夜或上夜班人群每天要保证6~8小时睡眠;
失眠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改善睡眠;
心脑血管病患者应睡前服药。
久坐风险主要是下肢血流不畅。人体生理构造决定不适合长时间静止状态,一个小时保持不动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、血液黏度增加。
长期久坐会引起颈椎疾病、腰背痛、肥胖、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,且老年人久坐后突然站立还可能诱发肺栓塞、心脑血管事件。久坐会使能量消耗减少,导致身体脂肪堆积。

建议:
步速可以综合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,包括身体适氧能力、心肺和下肢肌肉耐力。
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研究显示,步速快慢可预测寿命长短,步速低于0.6米/秒,死亡风险增加;步速每增加0.1米/秒,死亡危险就下降12%。
普通人走路速度是0.9米/秒,低于0.6米/秒说明肌肉萎缩较严重,可能患有肌少症。
大家可在过红绿灯时简单自测,如果能顺利走到马路对面,说明走路速率正常。
建议:
中国成年人中超过50%处于超重或肥胖,即体重指数(BMI=体重÷身高的平方)超24。
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症等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。
一项研究显示,从成年早期到中年,每多增10斤且BMI超过23,年老后,男性全因死亡风险升高9%,女性升高14%。
建议:
颈部是全身血管出现粥样硬化最早的一个部位,脖子粗的人很可能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,或心脑血管疾病前期。
脖子粗的人往往患呼吸暂停综合征、血脂异常等的几率更大。另外,双下巴、脖子短粗都可能是心脏不健康的信号。
多项研究发现,颈围是测量人体上半身脂肪的“天然方法”之一,一般男性要小于38厘米,女性小于35厘米。
建议:
如果感觉项链变短或衬衫领子变紧了,要警惕。除保证健康饮食,还要适度运动,减少脂肪。
腰围每增加约11厘米,患癌风险提高13%。腰围超过100厘米,不光是心脑血管疾病,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两倍以上。
腰腹部堆积的脂肪还会引起慢性炎症反应,增加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的患病风险。
腰围超过100厘米的人群,大都有代谢异常或糖代谢异常,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症状,要及时控制。为保持健康,男性腰围应小于85厘米,女性腰围小于80厘米。
建议:
血压偏高会加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,加重肾脏损害。
年轻人血压控制的理想指标是80/120毫米汞柱以下,老年人可以适当放宽,但整体应控制在90/140毫米汞柱以下。
建议:
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目标根据危险分层:
超过“底线”,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开始增多,指标越高,发生冠心病、卒中等疾病的风险越大。
建议:
正常人是窦性心律,心率(频率)为60~100次/分钟。超过100次/分钟是心率过速,但该指标并不绝对。
疾病类型
| 静息心率 |
高血压 | 超80次/分钟,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 |
高血压合并心衰 | 理想状态应小于70次/分钟 |
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| 55~60次/分钟 |
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| 60~70次/分钟 |
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 | <80次/分钟 |
长时间心率超过100次/分钟,还可能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长期缺乏锻炼。
不过运动员等部分长期运动的人群心跳较慢,属于正常;老年人随着衰老,心跳也会变慢,但心率小于50次/分钟,可能合并有房室传导阻滞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,需密切监测;小于35次/分钟,可能需要起搏器治疗。
建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