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胆里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么?
胆囊位于肝脏的后方,形状像鸭梨,它不能分泌胆汁,只是胆汁的“仓库”。
“肝胆两兄弟”平时关系很和谐。肝脏每天向胆囊输送胆汁,胆囊则对胆汁进行浓缩并储存,配合十分默契。

成年人的肝脏每天会分泌600~1200毫升胆汁,由水、胆固醇、脂肪、胆盐、胆红素等组成。
然而,如果胆汁中有过量胆固醇、胆红素、钙,或胆汁变少了、变稠了,便可能会有胆红素钙盐或胆固醇析出,并与胆囊中的细胞碎片、金属离子等物质“抱团”,逐渐淤积、硬化,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结石。
正常情况下,人进食后,胆囊在肠道和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开始收缩,将胆汁排进十二指肠。

人们的不良习惯会让“肝胆相照”兄弟的故事走向发生变化。
若人们爱吃油腻食物, 久而久之肝脏不堪重负,分泌的胆汁中胆固醇、胆红素超标。

若经常不按时吃饭,尤其是有不吃早餐的习惯,胆汁常常没有“用武之地”,只能长时间存留在胆囊里。

而胆囊依旧会对胆汁进行“提纯”,致使胆汁浓度变高,很快便有胆固醇晶体析出。

析出的胆固醇晶体“拉拢”胆囊中的细胞碎片、金属离子等物质,势力越来越壮大,最终形成结石。
在还未形成气候之时,胆囊结石通常不会被感知到,有些甚至会一直低调地待在胆囊中。

终于有一天,由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,壮大后的结石不太让人省心,引发剧烈、阵发性的右上腹绞痛,有时还会牵涉到右肩背部。
疼痛常发生在进食油腻食物后、饮酒后、剧烈运动或颠簸后,因此常常被误以为胃痛。
- 完 -
温馨提醒:
高胆固醇饮食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肥胖、胆道感染、寄生虫、过度节食、饮水过少、缺乏运动、长期服药等都是胆囊结石的诱因,女性比男性更易得胆囊结石。
发现结石后,需遵医嘱定期做B超;保证规律进餐、科学饮食,不必彻底忌油荤,可适当吃些优质蛋白质或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,如瘦肉、低脂奶、豆制品、鸡蛋清等。
胆绞痛发作频繁者应考虑手术;有急性化脓性胆囊炎、胆管结石、胆管炎、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,应尽早手术。即便切除胆囊,我们也不会失去胆汁,不必过于忧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