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输血科医护人员正在检测血液
标本接收实验室、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、储血室……11月7日,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(以下简称总医院)输血科,医护人员分工明确、各司其职,有条不紊地忙碌着。
20年来,该科作为医院临床用血的重要部门,承担着储血、配血、发血、临床输血咨询、输血不良反应评估与监测等多项医疗任务,目前已成为河南省血型相关疾病专病联盟单位,河南省人民医院互联智慧输血医学专科联盟单位,平顶山市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责任(主委)单位,平顶山市医学会输血学会副主委单位。
“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,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,也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,输血无小事,责任重大。”该科主任张楠说,将一袋血输入患者体内并不容易,要经过多道工序,并要百分之百保证安全且精准。
临床用血的坚实后盾
输血科面积300余平方米,包括标本接收实验室、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、储血室、发血室、资料室、示教室、耗材储备室等,内设临床用血安全质控组、技术科研教学组、输血科院内感染组、护理血液配送组等。
“总医院是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矿山救护中心平顶山分中心、市创伤质控中心挂牌单位,输血科承担重大工伤抢救和急危重症、突发事件临床输血治疗工作。”张楠说,血液并不像大家普遍认识的A、B、AB、O四种血型,截至2023年7月31日,世界上被认可的人类血型系统共45种,包含360种红细胞血型抗原,因此想要输入精准、安全的血液,必须经过输血科专业检测。
如果遇到血型不规则抗体,就很容易产生交叉配血不合,需要输血科分析抗体,对其进行特异性鉴定,找到相合的血液,才不会使患者产生输血不良反应。
今年初,40岁的马先生因血管性血友病、肝硬化等病因住进总医院。检查显示,马先生属于重度贫血,并伴有心率加快、口唇发白、昏迷等症状,需要紧急输血。
输血科收到马先生的血样,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后,发现马先生体内有不规则抗体,导致红细胞不易配合。为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,张楠和值班人员迅速进行追加实验,首先确定马先生体内的不规则抗体为Rh血型系统的E、c抗体,再通过Rh分型,筛选出能和马先生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,最终为马先生精准输血,确保了安全有效地输注红细胞,成功挽救了马先生的生命。
据统计,该科年均临床输血8000余人次,年均总发血量为3万余单位,成分血输血率达到100%。
为“熊猫血”患者生命续航
有一类患者因拥有特殊血型——Rh阴性血(俗称“熊猫血”),在紧急救治时面临着血源紧张的严峻挑战。面对稀有血型,输血科总能通过高效的信息匹配和协调,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血源,为“熊猫血”患者筑起一座座生命的桥梁。
输血科配备的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、生物安全柜、储血冰箱、血小板恒温振荡箱、血清学离心机、融浆机、无线冷链温控系统等相关设备,为输血安全提供了保障。
“我们全家感谢总医院全体医护人员,感谢输血科为我及时找到匹配的血液。”33岁市民王女士说。
去年腊月三十,怀孕33周的王女士因腹部疼痛难忍住进医院。入院后,王女士出现持续性出血、血液不凝的情况,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、多脏器功能衰竭,甚至危及生命。
术中,王女士急需血液输注,但其血型为B型RhD阴性,它属于“熊猫血”的一种。
RhD阴性血型非常稀有,能达到献血标准的人员少之又少,临时招募采集也根本来不及。张楠与我市血站积极联系,血站火速协调周边各地市的血源,终于在漯河找到与王女士相匹配的血液。
如何保存血液、如何迅速沟通、如何转运血液,对患者健康至关重要。为了保证万无一失,张楠亲赴漯河转运血液,并通知科室值班人员高度关注患者病情,做好配血、出入库等各项准备工作,才保障了王女士的身体健康。
专业团队的精准保障
输血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,副主任技师1人,主管技师6人,技师3人,主管护师6人,主要开展的工作为血型鉴定、Rh抗原分型、不规则抗体筛查、疑难血型鉴定、疑难交叉配血、血小板抗体检测、新生儿溶血症检测等,该科加强与临床科室用血的沟通与监管,24小时提供全院临床手术、治疗及抢救用血,确保“安全、科学、及时、有效”为临床用血提供有力的保障。
“让信息多跑路,患者少跑腿。”张楠介绍,为落实无偿献血者及其家庭成员临床用血费用减免政策,4年前总医院已与河南省减免平台实现信息完全互联互通,硬件设备运行正常,窗口人员能够掌握减免原则,熟悉减免所需材料及减免流程,并能熟练操作系统,已做到“一个窗口受理、一次性告知”办理直接减免服务。
“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献血队伍,自己和家人都受益。”张楠说,输血科虽然站在“幕后”,但它是患者临床治疗和手术成功的坚实后盾,为生命的延续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保障,科室医护人员将继续做好生命线上的守护者。
本报记者 王亚楠 文/图